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无锡站长网 (https://www.0510zz.cn/)- 运维、开发、CDN、操作系统、语音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气象数据资源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12:43:22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1、引言 气象数据资源需要管理,更需要建设因为数据资源是气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事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变化,都对数据资源产生此起彼伏的新的要求,唯有做好数据资源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营造良好的发展条

1、引言
  气象数据资源需要管理,更需要建设——因为数据资源是气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事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变化,都对数据资源产生此起彼伏的新的要求,唯有做好数据资源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气象部门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目前数据已被列为社会生产要素,大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完备而科学有序的气象数据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文拟对气象数据资源的建设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2、相关概念
2.1 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
      从广义概念出发,信息是事务自身显示其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务现象。【1】
     1972年,哈佛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安东尼•G•欧廷格(A.G.Oettinger)首次提出了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构成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源,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2】由此开启了信息资源的研究热潮。
      有关信息资源的定义,业界众说纷纭,德国信息管理专家斯特罗特曼认为,信息资源由三个重要部分构成:信息系统、信息内容和信息基础结构。乌家培教授1996年撰文指出,“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3】代根兴、周晓燕将信息资源定义为“经过人类选取、组织、序化的有用的信息集合”。【4】
      本文采用代根兴等对信息资源“狭义”的定义,即:信息资源乃信息内容本身。
      进入新世纪,数字化的信息成为信息的主要形态,数字在各方面都在逐渐替代信息,成为主要的术语。【2】有关信息资源的研究工作逐渐演化为对于数据资源的研究。
2.2 数据资源的一些特性
     不同于能源和材料,信息资源(或曰数据资源)是可同时使用、异地使用、无损耗反复使用的可共享资源。因此“可共享性”是数据资源最本质的特性。
     此外,数据资源同时具备“时效性”、“可建设性”、“再生性”、“可传递性”、“依附性”、“价值性”和“完整性”等特点。其中:
    依附性:指数据资源必须借助某种符号形态(如:文字、声音、图像等),并依附于某种载体或媒介(如:纸张、人的五官、磁介质载体等),方才可能进行传播。
    完整性:数据资源的内容如果遭到篡改或破坏,导致内容的不完整或虚假,则其价值便被损坏,从而丧失了数据资源的意义。残缺且无法修复的、或者被篡改的数据不能称之为数据资源。【1】
    限于篇幅,其它特性因字面含义比较易于理解,故不再解释。
2.3 数据资源建设
     吴慰慈等认为,“信息资源建设是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过程”【4】。孟雪梅认为,“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中心对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采集、积累、开发并合理布局,以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5】金胜勇等在综合了国内外多名学者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义后认为,“所谓信息资源建设,就是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1】
     笔者认为,气象数据资源建设是指“气象部门对与气象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以数据为信息载体的采集、收集、组织和开发,以满足气象工作以及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的所有工作的全体。”这里有三层含义:
     其一,气象数据资源建设的对象包括与气象部门各项工作(业务、科研、管理)相关的所有数据。
     其二,气象数据资源建设的目的是满足气象部门、气象行业在运行和发展中对数据资源的需求,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及国家建设对气象服务及气象数据资源的需求。
     其三,气象数据资源建设是气象部门不可取代,更不可推诿、不可懈怠的使命和职责。
 
3、气象数据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气象数据资源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应用、开发气象数据资源,为不断提高气象部门的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
     气象数据资源建设可划分为:数据资源建设规划、数据采集、数据质量管控、数据组织、数据产品制作等五个主要环节。
(1)数据资源建设规划
     顾名思义,气象数据资源建设规划,就是以当前及未来气象部门运行和发展目标为依据,对气象部门业务、科研、运营、管理等所有工作所需要的数据,从采集、收集、处理、组织到使用等所有环节的全面的工作规划。
     数据对于气象部门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生命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数据资源的建设牵涉到气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数据资源的建设规划事实上是规划气象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数据采集
     这里的数据采集包含对数据的采集和收集两种方式,前者是对信息对象以数据形式的直接提取和获取,后者是对已存在的、散布于各处的、以各种媒介形式存在的有关数据,以明确的目的、原则和筛选规则进行的收集和获取。以气象部门为例,气象探测业务所涉及的气象数据的获取属于“采集”,而通过互联网获取散布于互联网之上的气象观探测数据则属于“收集”。
     数据(或曰信息)遍布于宇宙,无处不在。获取哪些数据,取决于我们需要哪些数据(或曰信息),没有需求(含潜在需求)的数据不能称其为数据资源,亦即:没有使用者的数据只能是垃圾,没有获取和存储的必要。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气象部门而言,数据资源不单指气象观探测数据,也包含管理领域的各种数据,以及运营领域里的各种数据,这两个领域数据资源的识别和确定,以及相关规范的制订,也需引起足够重视。
(3)数据质量管控
     数据质量管控包括数据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两部分内容,前者属于管理工作,后者则属于技术工作,由于这些内容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已耳熟能详,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4)数据的组织
     数据的组织是指对采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有序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处理,使之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使用(尤其是便于分析)的形式,为数据分析提供复合要求的数据形态。
     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信息由存储和提供变为信息选择,信息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整合信息资源,为信息需求者提供高效率的获取途径和方法,帮助需求者提高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上【1】——数据同样也是如此。
     数据选择是指对大量的原始数据及经过加工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判别,选取所需数据的过程和行为。而数据的组织则是根据明确的工作需求,将根据需求选择出来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则予以组织起来的过程。
     自气象现代化(尤其是气象信息化)工作开展以来,气象观探测数据的数据组织工作几乎都是在观探测数据采集并形成数据文件的过程中完成的,带有鲜明的观测方式特点,如:地面常规观测数据、地面雨量站数据、天气雷达观测数据、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大气本底站观测数据等——管理方面的数据也有类似的特点。
     自关系型数据库在气象部门推广应用以来,气象观探测数据中那些以结构化数据为形态特征的数据,在关系型数据库强大的存储管理及检索能力的支持下,已可以较为便捷地在数据库内各表之间按照指定规则进行规范地数据组合,以形成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资源。即便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观探测气象数据,其数据的重新组织目前也已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技术和手段。
     目前,气象管理数据是气象数据组织工作目前尚待开垦的处女地,而所面临的困难也并非来自技术,而是数据共享和相关的政策法规。
(5)数据产品制作
     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需要获取地球大气尽可能详细、完整的状态信息(包括历史状态信息),为此多年来气象部门持续地发展地基、天基、空基观探测方法和手段。各种观测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克服各种观探测手段所获数据的局限性,形成立体的、空间和时间间隔尽可能稠密的、能尽可能逼真反映地球大气实际运动状况的网格化数据产品,供气象科研和业务工作使用,这是气象观探测数据产品制作的主要目的。
     因此,数据产品的制作对于气象部门而言是异常重要的。网格化的数据产品需要天基、空基和地基等各种先进和基本观探测手段所获数据的深度融合,这需要深厚的技术背景和扎实的科学研究的支持。
     气象观探测数据产品的制作是气象数据资源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构建数字大气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4、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编辑:无锡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