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顺风车”旗帜能让去IPO的嘀嗒引重致远吗?
事实上,在一个人性多样化的社会,即便是真顺路捎带、分摊油费等,也不能说就一定能避免某些事件的发生,只不过,面对偶发事件,合规与监管,是一个平台防范经营风险履行安全主体责任的根本前提,是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平台可以尽职免责的根本前提和保障。 嘀嗒为自己的“真顺风车”设立了一系列准入筛选规则和机制,其透露顺风车车主的注册数与认证通过数的比例是2:1,审核之严,可以管窥一二。 此外,嘀嗒还试图从定价体系上“劝阻”那些侥幸通过筛选的营运车辆,经过6年的磨合,嘀嗒认为合理的顺风车价格应该是当地专业营运车辆定价50%的水平,而且是没有拥堵费,夜间费等营运类费用的一口价,这个定价能让顺风车车主不具备可营利性而同时愿意捎带他人。此外,还有诸如登记常用路线并要求固定等匹配策略。 这种无限往监管、合规靠拢的做法,在几乎所有事故都发生在非法运营车辆上时,会对顺风车安全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嘀嗒到底想要做什么样的生意? 与众多同行都在“烧钱”亏损不同,嘀嗒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其净利润为-9702万、-10.7亿、1.7亿元人民币,2020上半年的半年时间,已达1.5亿元人民币。 在顺风车争抢最激烈的2017年前后,嘀嗒在长期被滴滴压制处于逆境甚至用户规模停止增长时,也没有放弃“真顺风车”的旗帜,一直拒绝通过让营运车辆进入的“开闸放水”方式做大平台。 这某种程度上说明,在纯粹的市场逻辑视角下,坚持以监管合规为首要要务的非市场逻辑将造成较为典型的“小而美”现象,玩家能实现“做一笔赚钱的生意”,但却似乎无法“做一笔大生意”,从嘀嗒1.8亿的注册用户与滴滴高达5.5亿的注册用户的差距也可见一斑。 对嘀嗒而言,已经实现的“做一笔赚钱的生意”显然不会是最终目的,但“做一笔大生意”又面临“真顺风”的“自我钳制”。在这种情况下,嘀嗒必然走上横向业务拓展的路子,To B则成了它最好的选择。 一是在出租车企业的服务方面,嘀嗒与滴滴等玩家一样尝试对这些传统到根子上的企业进行数字化变革,而由于“真顺风”,没有利益冲突的嘀嗒在这方面似乎能够与的士实现真正的“和解”,To B与To C不会出现根本上的矛盾。在招股书中,嘀嗒强调开拓了“智慧出租车”新业务,面向扬招业态,通过“扬招打车助手“和”智慧码“打通了所谓“乘客、司机、计价器、顶灯、车辆、出租车公司、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连接”, 现在已经与西安、沈阳、徐州、南京4个城市开展智慧出租车合作。 而滴滴服务出租车企业则更带有左右互搏的本质,像是防守而不是进取,回过头来看,嘀嗒之前承诺不做快车和专车,与现在的“真顺风”一起,都绕开了与出租车的竞争,为To B铺了路。 (编辑:无锡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